您好,欢迎光临!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变压器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专访英特尔:如何抓住“下一个路口”?
[发布时间]:2015年9月29日 [来源]:财富中国网 [点击率]:2298
【导读】: 这位50岁的英特尔中国区总裁精力充沛、语速极快,接受采访时甚至会用拳头猛击桌子,以表达自己的兴奋。他70%的时间不在办公室,往返于美国、北京、深圳等多地,并且经常让秘书帮自己修改行程,推掉自己认为...

  这位50岁的英特尔中国区总裁精力充沛、语速极快,接受采访时甚至会用拳头猛击桌子,以表达自己的兴奋。他70%的时间不在办公室,往返于美国、北京、深圳等多地,并且经常让秘书帮自己修改行程,推掉自己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我需要探索未来,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扔掉。”他说,PC那套东西太过熟悉,而物联网应该是全新的,应该按照物联网的模式去发展。那是什么模式?需要探索。
  此话并非虚言。对于1986年就加入英特尔的杨旭而言,PC产业已经了熟于心。他知道每家PC厂商的供货需求,自己和全球最大的PC厂商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也相识多年,共赢关系存续已久。更何况,在PC芯片领域里,英特尔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英特尔2014财年全年营收为559亿美元,净利润高达117亿美元。
  但现实残酷:在过去5年,英特尔虽几经努力,但终究错失手机芯片领域机会。在手机芯片领域,高通、联发科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如果摩尔定律最终“停摆”,那么英特尔引以为豪,而且在过去20年内花费巨资推动的制造工艺(一家晶元制造工厂的造价在几十亿美元级别,这还不包括昂贵的技术研发费用),也将付之东流。
  更为紧迫的是,伴随着PC全球市场的饱和,英特尔和它的合作伙伴们推动PC的进程举步维艰。
  英特尔站在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关口。幸运的是,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颠覆性洗礼之后,这家公司早已经具备了绝对的创新基因和严格的执行力。于是,英特尔决定在“下一个路口”—物联网领域,等候竞争对手。中国在全球市场扮演什么角色?杨旭无疑是这其中的“关键先生”。
  杨旭1995年被总部派回中国,2007年被任命为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2009年出任中国区总裁。20年,杨旭经历了英特尔的几度沉浮,也亲历了英特尔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杨旭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1995年冬日午后的一个电话。当时,联想集团的杨元庆致电杨旭:“能否过来聊一聊?”他凭借直觉知道,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1995年,中国PC产业的市场模型是:50%市场为DIY攒机市场,40%被外资OEM占领,而国产品牌只有1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当杨旭向英特尔总部汇报说:“我认为中国国产品牌未来一定会占到80%的市场份额。”总部觉得杨旭疯了。
  此后杨旭证明了他的判断。他在与联想一起做出“万元奔腾”市场推广活动的时候就显示了非常灵活的手腕,当时一台电脑的价格也从15,000元左右调整到了10,000元,消费市场迅速有了巨大反应,国产厂商出货量猛增。
  万元奔腾从1995年年底开始筹划,1996年4月推出。1996年4月前,中国PC市场70%是486机型产品,奔腾产品不足30%。而在“万元奔腾”的营销一个季度之后,销量彻底反转:市场70%是奔腾产品,30%是486产品。
  “万元奔腾成就了联想,这个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回忆起这段经历,杨旭依旧感慨万千。“这是中国电脑产业腾飞的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再次证明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过渡对于市场影响有多大。市场的赢和丢是在技术转换中完成的。”他的总结耐人寻味:从传统胶片相机到数字相机,从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转换,一次次地证明,只有创新和技术才是决定市场的根本原因。“当你看不清楚未来的时候就研究历史,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也正是在那次市场活动之后,英特尔陆续与联想、方正、同方、浪潮、海信、同创等一批中国厂商确立了战略同盟。
  在中国本土品牌市场份额大幅跃进的同时,英特尔随之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节。2003年,杨旭领导下的英特尔中国市场规模首次超过日本市场,成为英特尔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消费市场。
  2006年,英特尔中国区升级为和北美市场平级的大区。公司任命杨旭执掌中国区的业务和发展。
  回望过去英特尔在中国的30年,杨旭对于中国IT产业创新总结为三个阶段:PC时代的“蘑菇云”式创新,移动互联时代“排浪”式创新,以及物联网时代“爆米花”式的创新。
  英特尔曾经在PC产业的黄金十年发现了联想、方正这样的公司,它们如同一个个“蘑菇云”的爆炸模式,但毕竟这种公司只是少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小米等更多的公司又如同“排浪”一般,一批批层出不穷;而在物联网时代,无数的新兴公司在市场中出现,杨旭把这些公司形容为“爆米花”。“中国正处在一个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阶段,你不知道哪家公司可能成功。”他说。
  如何选择“爆米花”时代的切入点?英特尔把目光投向深圳。一直以来,杨旭都在观察深圳的变化。2013年年初,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深圳是一个极具创新活力的城市。几乎全球任何最先进的技术,都能够在深圳找到相应的中国版本。而深圳把技术产品化,以及技术更迭速度快得让世界震惊。
  于是,杨旭向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建言:希望把2014年的英特尔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搬到深圳。科再奇的第一反应是:深圳会成为下一个台湾吗?是否会成为英特尔的代工聚集地?
  杨旭当即否认。他说:“台湾是由PC产业带动起来,但深圳的科技产业远远超越PC,深圳就是面向未来的、全世界的智能终端创新中心。”
  这里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位关键人物:英特尔CEO科再奇。科再奇于2013年5月出任英特尔CEO。应该说,这位看似缺乏炫酷感的美国男人,实实在在地让英特尔摆脱了以PC为中心的心理螺旋:英特尔应该在所有智能和互联领域都成为王者。基于这样的逻辑,2013年,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极本上全面出击。科再奇曾经说:“除了组织变动之外,我们还要对运营战略和优先级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我们将业务重心放在重点领域,并赢取市场。”
  科再奇上任后不久,他就曾经去深圳拜访客户。在多次往返深圳,和一些中国公司合作之后,科再奇看到了深圳对全球的前瞻影响。“他一下明白深圳的创新力远远超越PC时代。平板、手机都在深圳演进,而且更广阔的智能设备的创新力也在不断推进、不断扩展。”杨旭说。
  2013年英特尔试水手机市场。几款和联想、中兴、摩托罗拉等品牌推出的手机,几乎算是英特尔“送”给合作伙伴的产品。英特尔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聪明的方式,至少在现在看来,产品的问题更加显而易见。
  自2014年之后,英特尔不再那么积极地去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移动事业部的市场人员被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板电脑业务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info%ett-cn.com (%替换成@)。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变压器行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电子变压器资讯”或者“dzbyqzx”,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变压器资讯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温馨提示:回复“1”获取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