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变压器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综合领域 > 正文
上海机器人产业:打破外企独占市场局面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4日 [来源]:文汇报 [点击率]:2860
【导读】: 想了解上海的机器人研制和产业化水平,不要错过了这家小公司。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区,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正快速挺进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器人。2009年,这家公司销售成交的机器人只够凑一副...

“谁说了算”决定研发成败

最近三四年,国内民企对投资研制搬运机器人热情高涨,但据童上高了解,几乎所有案例都像在写同一个剧本:企业不谙此道,找高校和研究所,付钱,全盘委托对方研发……但最终,从这种模式里走出来的机器人没一个在市场上立住脚。

童上高说,其他投资者“把机器人研发全部交给科研单位”,而沃迪则是“把科研单位最强的技术拿过来”。“交”和“拿”,事关“研发以谁为主体”的核心问题。

入行多年,他知道,仅靠企业自己,研发难度很大;但依赖高校和研究所更不行,因为机器人在国内一直没能产业化,科研单位的技术多半停留于理论悬在半空。企业必须自己梳理技术研发的要点,选择合适的研发伙伴,你一口我一口地啃硬骨头。

过去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沃迪最主要的研发伙伴。副教授栾楠告诉记者,大学老师的长处是算法设计,确定算法、写成软件,让机器人以最合理的方式做动作。沃迪机器人的舒展扬臂和跳探戈似的转身,就源自交大老师的智慧。这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动作,既能让机器人把胳膊舞来生风(沃迪机器人最快每小时能完成1100个动作),又不使它发力太猛而损坏零件。栾楠说,在沃迪之前,他们还从未跟国内企业合作过(实际上那时国内几乎就没有什么机器人企业),检验算法主要靠计算机虚拟仿真,跟“实战”还是有差距。沃迪让他们得到了第一次在国产机器人身上检验控制系统的机会。

王迎春表示,沃迪的成功,证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在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领域的意义。他说,上海不少科研单位在机器人研究上有一定基础,但学者们往往各自用力,这就需要由企业牵头,围绕某款产品,整合各方技术力量,捏成拳头。

在与上海交大合作研制第一代搬运机器人成功后,沃迪开始引入其他科研力量:携手上海大学,研发机器人核心电机器件,希望打破国外垄断;携手同济大学,尝试开发新一代更快、更巧的机器人,希望拓展小包装货物搬运机器人的市场——“整合上海机器人技术”的设想变成现实,看起来已有点眉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info%ett-cn.com (%替换成@)。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变压器行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电子变压器资讯”或者“dzbyqzx”,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变压器资讯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温馨提示:回复“1”获取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