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
经验从特高压向各电压等级延伸
特高压长治变电站的运行人员秦艳伟,经历了一个身份的巨大转变——原本属于国家电网公司运行公司的他,忽然变成了山西省电力公司的员工。
身份变化的背后是长治变电站运维责任主体的变化——从运行公司变为山西公司。
运维主体的变化,在运行公司看来,是先进运维经验由一项特高压工程向各电压等级的必然延伸。
运行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该公司肩负着一项重要职责——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提供高端的电网运维技术支援、人员培训、设备检修等专业化服务。此时,它扮演的实际上是“孵化器”的角色。如果一项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大、挑战性强,如引入新的电压等级、试验新的核心设备、应用新的关键技术等,往往由运行公司负责;在它积累充足经验,工程应用逐步成熟并大范围推广时,运维就会逐步转交给属地供电单位。
运行公司近8年来的发展经历充分体现了“孵化器”作用。2004年,国内只有葛南、三常、三广3条±500千伏直流线路,全由该公司负责运维。到2008年年底,±500千伏直流工程运维经验基本成熟,部分±500千伏换流站进行了属地化移交,而更高电压等级、更大输送容量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则成为它运维的重点。
“特别是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后的几年,我们摸索并完善了特高压交流工程的运维流程,并将经验传授给其他兄弟单位。现在,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由省级公司即可自行维护,我们的精力集中到了±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上。”该人士说。
一项示范工程,多重带动效应!2015年,初步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的那一天,当神州大地织成交直流特高压网时,人们不会忘记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发挥的种种“榜样”作用。
电力高速路推动“晋电外送”
10年前,一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需数条线路才能送出。如今,5座百万千瓦电厂所发电力只需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就可送出。
作为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起点,山西可以说受益颇多。借助特高压的强大输电功能,山西变输煤为输煤输电并举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经济转型跨越迈上快车道。
山西之长在于煤:每年煤炭产能超过5亿吨,80%以上通过铁路、公路外运,只有极少部分转为电能送出。山西之短在于运:煤炭外运通道仅有大秦、石太铁路和307国道等几条,现成的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为经济优势。曾经多年在307国道娘子关路段执勤的阳泉交警王志刚说,由于路况不好、运煤车多,堵车一堵一整天,绵延数千米。
要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必须摆脱单一运煤模式,走输煤与输煤输电并举之路。尽管原来山西外送电有一定成绩,但将每年外送电折合成原煤却又显得微不足道。直到试验示范工程2009年投运,山西才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工程投运当年就输电84.1亿千瓦时,比阳城电厂3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年输电还多出2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增加原煤输出330万吨。
若特高压以500万千瓦功率运行24小时,可输电1.2亿千瓦时,相当于输煤59515吨,相当于1191辆汽车、992节列车的运量。也就在这一年,山西省政府加紧与负荷中心区各省接触,希望通过特高压在“十二五”向鲁、湘、苏输电各1000万千瓦。
为成就“晋电外送”梦想,国家电网公司加大对山西电网规划与投入力度,依托山西三大煤电基地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2015年,山西电网将形成3个特高压输电通道,外送能力将达5010万千瓦,相当于每年就地转化原煤8350万吨,约占煤炭外运量的五分之一。近几年,山西累计投入发电装机1800万千瓦,总装机达5311万千瓦,较10年前增加3805万千瓦。
“外电入豫”保障“河南振兴”
1月6日,河南方城,1000千伏南阳特高压变电站会议室里,25名员工聚精会神地填写答卷,他们正在进行每月一次的技能考试。
自2011年12月16日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投运以来,河南省电力公司不断加强变电人员培训,强化变电运维管理。
河南电力调控中心副主任付红军说:“特高压南阳站的投运改变了河南电网结构和运行特性,使河南电网在国家电网中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正是有了这个站,华北—华中电网特高压联络线电气距离大大缩短,其静稳极限提高到620万千瓦、输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均得到大幅提高。从地方电网而言,该站进一步确保南阳的可靠供电。2012年7月,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在南阳成功举办,保电圆满成功。南阳供电公司张立庆认为,特高压站的贡献非同小可。“仅2012年,特高压变电站一年就向河南省输送500万千瓦用电负荷,相当于一次性建成5座百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厂。南阳是近水楼台先得‘电’。”张立庆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