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从一个虚拟的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为了追求颠覆而颠覆,而是真正设计出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使用价值的产品,这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概念加供应链组合。尽管互联网的一些模式很美好,但进入实体产业领域还需要更为深入的了解,因为这些产品是生活民用产品。生活民用产品与智能手机类产品的使用属性、性能要求、使用特性、使用环境等都存在差异,用户对于生活民用品的产品质量包容度明显低于手机类的智能产品。
但对于互联网领域的企业而言,智能硬件给互联网这一虚拟世界的工具赋予了更为丰满的胴体,这也是促使其跨入的一大驱动要素。而这个胴体对于用户而言,不仅仅是一夜情,而是一个既上的了厅堂又下的了厨房,既美貌婀娜又智慧贤淑,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能生孩子、洗衣服、做饭,这样的智能硬件才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三、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更多的决策是遵循着思维路径依赖以及摩尔定律在产业上探索升级空间,对于智能硬件这一跨界的事物显然是缺乏经验的。尤其对于本身就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制造业,面对突如其来,骑着移动互联网这匹快马而来的智能硬件,似乎有些迷茫。显然过去遵循着摩尔定律的产业升级方式,对于这一跨界产品而言已难以适应。
不论是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亦或是新的创业者们,对于智能硬件领域都无章可循。对于用户而言,似乎想拥有智能硬件,但却又觉得实用价值不大。而对于投资者们而言,似乎每一份创业报告都有着很庞大的颠覆空间,从2013年投到2014年,再展望2015年似乎还是处于继续跟投的命,这坑何时能填满?
智能硬件对于投资者而言到底是福是祸?理性来思考、观察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尽管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概念已不是新名词,但是搭乘着移动互联网而来的智能硬件不得不承认还是个年轻的小孩。和可穿戴设备产业一样,都还只是个两岁的小孩。
而引爆这阵风的,又是我们所熟知的科技巨头谷歌。尤其是当谷歌收购了Nest之后,智能硬件热潮从大洋彼岸刮到了中国,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站到了风口上,资本、人才、媒体、创业者们纷纷涌入,各种联盟、组织、沙龙、会议、路演可谓是应接不暇。尤其是各种各样路演的智能硬件产品,更是以颠覆行业创造新市场的角色来势汹汹,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产品技术等都有着看似清晰的方案,显然今天也是没有收获如期的目标。
是智能硬件这个产业本身就是个坑吗,还是智能硬件产业根本就还不是风口。答案显然是“NO”。智能硬件就是新一轮的商业浪潮,是整个大数据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载体。
而当前所出现的圈内圈外的温差,这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如同我最近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可穿戴设备给投资者挖坑了吗》一文中所描述的,智能硬件同样作为一个新兴科技明星,在整个产业链都还未健全,商业模式都尚不清晰,大众都还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智能硬件整个产业就已经进入了商业化探索的道路上,这就出现了今天的所看到的错位局面。
这并不是说智能硬件这个产业有问题,或者根本就是个错误的行业。恰恰相反,智能硬件是下一轮的趋势行业,而且是移动互联网时期唯一能赋予移动互联网物理属性的产业。而这种错位现象的出现,核心问题就在于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们跑的速度超过了产业链的发展速度,以及用户理解的速度。
在2014年之前,智能硬件的产业链并不成熟,没有专门的芯片、传感器、通信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等也还未有效支持。整个产业链更多的是借势进行概念性的关注,而并未采取实际行动,这显然是难以支撑智能硬件产业的商业化。而进入2014年,随着各大巨头的挺进,其价值并不在于带动了方向,带来了信心,关键是带动了产业链的实际行动,以及用户的关注度。
不论你信与不信,2015年智能硬件的趋势将会更有激情,对于投资者而言将很快从这坑里爬出来,并会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站到风口上。而我这样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者的接受度也接越来越高,同时对于智能硬件产品也将显的更有包容性;二是对于智能硬件的创业者们,不论是哪个维度的厂商,经历了2014年的热情与迷茫之后,对于智能硬件产业的商业化将会有更为成熟的思考;三是产业链的专业化、细分化将会给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四是科技巨头的进入为智能硬件产业的系统平台搭建提供了保障,这将改变传统制造业“各自为政”的局面,所有的智能硬件都将会是标准产品。
而对于整个智能硬件产业2015年的发展趋势,或者说其技术走向,在我看来大概会由以下六个方面:
一、APP将会标准化、平台化。很快,一种如同安卓系统式的APP系统将会出现,所有的智能硬件厂商将会基于一个系统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应用。对于用户而言,不论我们拥有多少智能硬件产品,我们的手机里不再会出现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APP应用,而是一个超级APP,或者理解为APP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