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难”成并购后遗症
并购事关企业长久发展,并购之后双方的融合才是真正的重头戏。而中国大部分参与并购的企业并没有准备好,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国际化思维,对国际并购的风险也评估不足:资金与成本方面,不乏是“蛇吞象”的并购;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冲突,中国企业讲快速反应和效率,外国企业凡事都讲流程,强行本土化势必引发矛盾;定位的缺失,企业不知如何对品牌和产品做好未来的定位。2004年国内的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随后又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部门,最终以巨亏收场,不得不将最赚钱的TCL国际电工卖给了法国罗格朗来挽救整个集团。2005年台湾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几乎没有花1分钱,还获得西门子2.5亿欧元“陪嫁”,最终以巨亏告终。
本土企业品牌被弱化
当初引入欧司朗,借其品牌影响力把自己做大做强是目的之一,然而与欧司朗合作之后,佛山照明突然发现,欧司朗中国照明业务做大了,而自身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弱化了。2007-2009正是中国照明市场飞速发展3年,佛山照明2007年、2008年、2009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4.9亿元、17.2亿元、17.1亿元,业绩增长显得后劲不足,而雷士照明、欧普照明等在家居照明、商业照明领域都超越了佛山照明。
跨国并购有风险,企业须谨慎
中国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起步发展晚,不管是专利技术还是管理经验都不及海外企业,加上对并购风险评估不足,导致并购后品牌被弱化成为一种通病。
时至今日,佛山照明与欧司朗走到“劳燕分飞”的节奏,从理性角度而言,这是为了发展自主品牌的明智之举,但也可说是无可奈何之举。原本寄望于欧司朗带来LED技术未能如愿,佛照自己的渠道与市场资源被共享,自主品牌却被一步步弱化,并在欧司朗专利迷宫下,几乎沦为其OEM工厂。
此次分道扬镳,对于佛山照明而言应该说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对其后续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品牌被弱化,渠道的竞争力已不及同行,“现在看来,佛山照明连年分红,香港佑昌获利颇丰;欧司朗除了分红,更是获得了中国市场,这三方中,唯有佛山照明输了。” 一位佛山照明离职人员如此感叹。在与欧司朗的融合以冲突中,佛山照明显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被迫转型进军新能源行业。
而此次两者的分离,更为中国LED行业敲了一次警钟。不是所有并购都能完美收场的,相反,绝大多数并购除了牵手那一刻所引起的轰动效应,过后则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即使如老牌佛照与巨头欧司朗,在经历了十年的磕磕碰碰之后,最终也没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以分手告终。只能说,外资企业,水真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