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变压器资讯网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 正文
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前奏 中国智造需要全球化
[发布时间]:2016年6月1日 [来源]:中国工业评论 [点击率]:3641
【导读】: 《中国制造2025》发布近一年来,概念层面可谓异彩纷呈,从工业4.0、工业信息化到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目前更延伸到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船舶、无人化医疗装备等热门领域,似乎工业智能化、无人化时代近...

  不要简单以为在生产车间内用一款机器人代替车间工人的流水化操作就是智能工厂,或是工业无人化。

  真正的智能制造和工业无人化远远不止如此。它们是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向产品加服务转型的探索。通过智能化、无人化改造,客户个性化产品单个生产的费用可以变得和大批量生产的费用一样。

  将传统工业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级阶段,是在未来工厂中每个生产环节清晰可见、高度透明,整个车间悄然高效地运转的,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不仅彼此协作,还与遍布全球的员工、客户以及智能分析动态系统进行协作。

  信息技术的改造已经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制造,更大的变化是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对客户历史采购量和中长期需求等数据进行分析,依据产出能力自主安排生产时间和数量,客户经理、操作工人以及原料供应商“串”在同一条信息链上。

  未来的工厂即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就是代表高效率的乐园:次品、停机、浪费和等待这些问题统统不复存在。工厂经理和CIO(首席数据官)们齐心协力,确保数据和生产、IT和制造无缝结合起来,每个机器的每次转动、每个刀具的每次切割以及全球交付链上每个部件的每次运输,都一览无遗。

  建立体系优势,应对国际挑战

  工业无人化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前提是工业自动化的持续跨越升级。迈入工业4.0,先要经历2.0、2.5还有3.0之路。其间要思考,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能否掌握信息革命的这些工具,能否攻克工业革命的堡垒?

  制造业经过智能化改造之后,人员结构将会从原来的一线产业工人占主要比重的金字塔形,向中间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倒梯形转变。“无人工厂”也并非完全无人,而是追求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平衡。

  近些年来,国内劳动密集型的“万人工厂”越发逼近薄利甚至零利。企业和政府往往基于成本压力,以“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升级”的角度去看待工业信息化和无人化。而真正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装备来改变工艺生产流程,解决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让产品更有竞争力,从而实现全体系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除了国内高度关注的工业4.0或者是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之外,还有一个维度是全球化。

  宏观层面,政府正在推进“走出去”战略,鼓励一些中国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把产能向海外转移;微观层面,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高度强调要打造成国际化公司。

  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之后,必然会冲击国内企业的全球化思维。工业4.0模式基本上可以做到无人化,工业无人化必将冲击全球制造业格局。不管在美国、欧洲、中国或是东南亚、南亚国家都是一样的,基于劳动力成本的差距消失了,整个世界的制造业格局将被改写和刷新。

  工业4.0或者中国制造2025,都会带来一个新的“刷屏”时代。新形势下,怎么促进全球化,利用什么优势来实现全球化?

  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家的共识。“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自动化进程,就必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全面考虑到包括机器人技术发明家、企业创业家、产业资本家、应用先行者、基地服务员和产业组织者六大人群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在系统层次(系统框架、发展方向)上寻求创新突破。

  面向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不是某项单一技术、甚至某个产业的升级,而是以新的运行方式和更紧密的产业互动重塑整个工业体系。这个转型升级不是升级几条生产线、或是新一代产品设计这么简单。它对于从系统层次把握工业全局(即顶层设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国制造业未来的信息化、无人化转型升级,在于营造“全链条”生态环境和产业体系,建立体系优势,应对国际挑战。

  (小编整理。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投稿箱:
   电子变压器、电感器、磁性材料等磁电元件相关的行业、企业新闻稿件需要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QQ: , 邮箱:info%ett-cn.com (%替换成@)。
第一时间获取电子变压行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电子变压器资讯”或者“dzbyqzj”,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得电子变压器资讯网每日精华内容推送和最优搜索体验,并参与活动!
温馨提示:回复“1”获取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