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厨具有限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厨具生产商,美亚(肇庆)厨具总经理胡伟宾对记者说,企业从5年前开始就已经引入全自动机械臂生产线,取代了过去由人工完成的锻压、淬火、钎焊、打磨等高危险性工序,工人由过去3000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
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志明对记者说,早在2000年,凤铝引进了一条采用全数控自动化操作生产线,产量是翻了4-5倍,但操作人员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2被迫“革命”
“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嘉利集团是一家港资企业,1985年在东莞设厂,从一间“三来一补”企业发展成香港上市公司。从最开始基本靠人力的“民工时代”,到熟练工搭档半自动化的“技工时代”,再到如今智能化的“机器人时代”,它见证了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
近几年,不断有客户建议何启文,把厂搬到越南或马来西亚,但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留守。“主要是东莞这边的产业配套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但另一方面,留守当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招工一年比一年难。
“凤岗靠近深圳,工资已向深圳看齐,即便不断增加工钱,招人也越来越难。”来自香港的80后何启文说:“你说为啥引进机器人?这都是被逼的。机器人不用买五险一金,不用担心工伤,好管理,多好!”
东莞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实施“机器换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机器换人”是化解用工贵、招工难有效的办法;二是通过“机器换人”,企业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提高,同时,机器人还可超越人类体力极限,实现特种环境作业和精确稳定作业,相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何启文说,经过集团财务部门核算,应用机器人后,冲床平均开机率提升了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报废率大幅降低。虽然机器人设备投资超 5000万元,但一年减少人力成本约1300万元,每年维护成本只需约100万元,预计设备使用寿命8-10年。胡伟宾也说,机械人投产后,不但效率大大提高,质量也更加稳定。
3提速前进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低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但在珠三角越来越多企业像嘉利集团一样,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已有超万台机器人,而未来3年还将引进百万台机器人。
总部位于德国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新近发布一项数据显示,2013年共有3.7万台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近3倍,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
“珠三角肯定是中国机器人市场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珠三角制造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能化,用工荒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过程。”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告诉记者,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30%,有些行业增速达60%。
成立于2009年的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目前已有超百家会员单位。毕亚雷介绍,近年深圳、广州等地还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雇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可及时解除“雇佣”。
今年,东莞经信局曾对全市各园区、镇街对企业“机器换人”进行抽样调查,共调研企业441家,结果显示,企业在近五年有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的占66%,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对机器人生产企业来说,珠三角市场成为全球机器人生产商必争之地。目前国外机器人生产商主要是ABB、库卡、安川、发那科等厂家,这些地区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在珠三角设立分公司或通过代理公司专员到珠三角企业推广机器人产品。
来自德国的一家机器人生产企业业务代表小张日前在东莞一家服装企业推广全自动数控毛织机。据他说,过去,传统的毛织机每台都需一个工人操作,而他公司生产的全自动数控毛织机只需一个人就能够操作二十台毛织机,他此行到东莞几家服装厂推销,几天时间就拿到数十台毛织机的订单。
日前,来自河北保定景欣实创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庆红刚从佛山一个企业返回。对这次广东之行,郑庆红喜形于色,他们刚刚和一个生产五金产品的厂家签订了他们工厂研发的坐标机器人、关节机器人及专用自动化设备定单,公司已经决定下月在广州设立分部。
4政府工程
“机器换人”也成了政府项目,广州、东莞、顺德、中山等政府近期就纷纷出台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