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以产能规模、成本控制力和大尺寸制造能力为标准,触控面板高世代线的建设与IN-CELL或者ON-CELL工艺比较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IN-CELL或者ON-CELL工艺是指触控面板和显示面板一体化制造工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触控线路部分所在的“面板层次”不同。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O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彩色滤光片基板和偏光板之间的方法。这会导致两种技术路线图在成本、成品率,工艺难点上的一些差异。目前,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主要采用JDI、夏普和LGD的IN-CELL工艺产品;三星OLED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则采用ON-CELL工艺。
IN-CELL或者ON-CELL工艺可以适用于小尺寸液晶面板线的改造。例如京东方北京和成都项目、深天马深圳及新建项目、友达,群创的中小尺寸线都在过去两年内开始逐步转向ON-CELL工艺。日本JDI则大量使用IN-CELL。但是,这两种工艺的产品并不仅仅局限在中小尺寸世代线上,夏普IN-CELL技术用于8代线等目前产能最集中的世代线上。这样,IN-CELL或者ON-CELL产品理论上可以经济提供最高100英寸的触控面板。
采用IN-CELL或者ON-CELL的好处是什么呢?第一是可以降低物料成本;第二也可以降低制造过程中的运输、转厂等周边成本;第三,触控显示屏会变得更薄;第四,触控显示屏光效率更高,也更节能;第五,可以利用丰富的液晶面板线提供巨大的潜在产能,尤其是大尺寸面板供应能力。
IN-CELL或者ON-CELL流行带来的主要产业变化是:触控面板企业和液晶面板企业之前的近似于平行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同行竞争关系;同时,触控显示产品成本控制力和尺寸丰富性将极大的增强。
触控面板行业的新工艺还包括“用印刷工艺取代传统的黄光光刻工艺”——这将理论上可以节省50%的制造成本。
台湾工研院2013年与国际印刷大厂日本小森机械公司(Komori)合作研发次世代触控面板设备。该技术被称为“Onestep量产型卷对卷金属网格”。主要特点是:只要一个印刷步骤(onestep),就能完成11.6英寸平板电脑使用的触控面板印制,相较于传统黄光制成,减少繁复的制程步骤,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触控面板专用印刷机,可取代传统触控面板制程的七台设备。针对半导体显示和触控行业的印刷设备,被认为是日本工业印刷产业的下一个金矿。使用印刷工艺的前提是用纳米银线或者金属网格代替传统导电玻璃的ITO材料。
无论是印刷工艺,还是IN-CELL或者ON-CELL制程、以及触控面板高世代线的建设,都会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产能扩张、成本下降。因此,建立在以上趋势之上的触控产业,价格下滑不可避免。而价格战,往往是行业整合的序曲。这就如同2006年前后,液晶面板行业吃掉整个彩色滤光片行业一样,现在这张大嘴正在瞄向触控行业。
开拓市场新增长点是触控面板业当务之急
面对触控面板行业的激烈竞争,新技术、新工艺、更低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是开拓新市场却是唯一的“救市”机会。
近两年来,新增触控行业产能半数瞄准触控笔记本电脑产品。2014年,上半年笔记本触控产品市场成长不佳,预计全年不会超过14.5%的份额,较2013年的11%,增长有限,更成为2014年年中之后行业普遍压价的导火索。
从长期产品趋势看,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界限会逐渐消除。笔记本电脑产品至少拥有80%配备触摸屏的需求(宏碁观点)。但是这一进程的快慢将取决于笔记本电脑产品CPU等部件节能性的提升、产品的轻薄化和触控屏价格的下降。在这方面,INTEL的CPU并不是很给力。不过,业内依然视笔记本触控化为触控面板行业的最大近期金矿。同时,触控笔记本的普及,也将拉动一部分高端台式PC显示器的触控化。据悉,宏碁笔记本电脑年底市场触控产品覆盖率可望达到3成。
触控产品的另一个巨大的未来市场是商用产品,包括电子教室使用的触摸屏显示器、会议室使用的触摸显示器、数字告示等应用中的触摸显示。其中,仅仅是教育市场,国内大陆地区未来就至少会有每年200万片70寸以上单元的市场需求。虽然商用市场与手机等传统触摸产品市场比较,绝对规模会很小,但是由于其使用的都是大尺寸产品,其产能消化作用却会相当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