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云端监控并定位你汽车的“云”钥匙;通过屏幕将课堂与学生对接的“云教育”;使用手机就能了解并预订全市各大体育场馆的“云体育”平台;想吃水果时,有“云水果”专家为你配制科学的水果清单,并送货上门……
上述看似科幻片的技术,都将在4月10日的2015中国(重庆)云计算博览会上亮相。这些“互联网+”的技术,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智慧城市向我们走来。
1、社区“互联网+” 城市“智慧”化的基础
在打造“智慧化”城市的过程中,让社区先拥有“智慧”,则是必经之路。
什么样的社区算是拥有“智慧”的?南岸区的“智慧社区”或许提供了一种雏形。
宅在家时,只需通过手机或PC终端,便能预约好社区里的电影院、健身房、游泳池和餐厅等;如果你不在家时有小偷进入或是发生火灾,会有系统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倘若社区的电梯、路灯等基础设施正在维护,你只需通过家中的移动终端便可与物业对接,了解其维护进度,甚至参与其中……
这些功能,也正是“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各环节中的体现。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陶谭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慧社区”正是各行业通过“互联网+”理念来推动其更加智能化的典型案例。
“以信息化为依托,社区需建立数据中心的综合平台,居委会、物业提供社区信息,并通过这一平台进行互动。”陶谭雄认为,社区的平台通过与公安、卫生、消防、工商等部门的联动,可在第一时间处理各种情况。同时,通过对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也就是把社区分成不同网格,每个网格中有什么需求,都能通过后台了解到,并做出处理。
对于这种理解,重庆市发布的一些文件中也表示支持。重庆市城乡建委组织编制的《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技术要点(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智慧小区”正是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及高速数据网络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是一个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主体、向任何对象传播信息,并实现智慧处理的应用体系。这也与“互联网+”的概念不谋而合。
而征求意见稿的一项规定,更体现了“互联网+”的个性需求:未来小区必须在局域网和运营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用户可自主选择运营商接入网络、家庭,用户网络与小区局域网相互独立使用,保障用户个性化使用。
2、依托“互联网+” 四大区打造特色“智慧城市”
与打造“智慧小区”相比,建设“智慧城市”则显得复杂许多。
从某种意义上看,“智慧城市”的打造方式与“互联网+”的概念异曲同工。两者皆需将原本的资源通过“云+端+网”的方式进行分割,然后重组为新的模式。
重庆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彭劲松也对这种看法表示赞同。“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互联网+’,全国其实都还在对其进行探索。但能肯定的是,‘智慧城市’的打造,离不开‘互联网+’。”
他看来,“智慧城市”要求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很多细节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使一些传统行业进行信息化的更新,这也意味着要打造‘智慧城市’,必须依托“互联网+”。
而在具体打造“智慧城市”上,重庆市已开始行动。
“‘智慧城市’应该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更新、分割、重组而成。”市城乡建委科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在交通、居住、政务等各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称为“智慧城市”。同时,“智慧城市”应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做到因地制宜、“一城一策”。
基于此,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的两江新区、南岸区、江北区和永川区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城市”。
两江新区规划到2020前将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建成包括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保障房、智慧交通等七大应用系统,其中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1.25亿元,用于“智慧城市”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初步建成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建设管理系统等项目。
未来五年内,南岸区将通过建设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10大重点项目,分三步打造“智慧南岸”,并从2017年起,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各行业(领域)、重点示范区域智慧应用。目前,已建设完成19个智慧社区,南坪万达广场商圈也已铺设了数十台触摸屏信息服务平台,以提供团购信息、车位、美食等20项服务。
以推进“智慧商圈”为突破点,通过打造“三平台一中心”,江北区将争取在年底建成“网上观音桥”,届时观音桥步行街全部核心区域都将实现WiFi全覆盖,触摸屏设备将增至100台。到2018年,江北区将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建成智慧产业规模化、网络建设泛在化、城市运行高效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市民生活便捷化。
而重点从地上基础设施入手的永川区,目前已完成约5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管理设施建设,实现辖区内50%以上的井盖、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管理,并实现全区化粪池及下水道安全预警系统和信息化监控系统全覆盖。全区计划在2016年底,建设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数据库以及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三大“智慧城市”基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