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惯性
华星的工程师文化已经扎根于TCL,要在这样一家公司推动互联网转型,李东生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一个身体中植入多重人格,这中间有怀疑,摇摆,甚至倒退都很正常。
李东生承认自己“有一点霸道”,也知道这样不好,“搞得别人不敢讲话”。他正在努力改变,原来开会总是抢着第一个发言,现在一般最后说话,“总结一下就好了,让别人多讲”。
强硬还是谦和是风格问题,对企业战略的把控才是核心能力。身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东生的作用是让转型顺水推舟,而非逆水行舟。
我们拍照时,李东生亮出了一件织锦缎面料的改良西装,万年不变的西装LOOK终于有了变化,“这件衣服我只穿过一次,今天第二次穿”。公开场合李东生永远以西装示人,拍照中规中矩,讲话四平八稳,这一切在互联网时代几乎等同于OUT。
他们那一代企业家不习惯把个人品牌和公司形象紧密捆绑。2014年长虹董事长赵勇曾经学乔布斯,穿T恤牛仔裤上台演讲,可今年又穿回了西装。李东生在微信上叫东哥,潜水为主,极少发言,微博倒是常常更新,安抚对股价不满的投资者。
在TCL,58岁的李东生是目前年龄最大的高管,TCL多媒体由60后薄连明和70后郝义搭档领导,TCL通讯同样是60后CEO郭爱平和70后COO王激扬搭档,这种老少配的组合也是李东生的管理风格,尝试在革命和改良之间寻找某种中庸之道。
50后企业家仍然是中国家电业掌舵人的主流,年龄是他们转型的第一个障碍。“接受新事物会慢一些,所以必须主动学习,看到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意识到转型是必须的。第二要开放,和员工能够真正的交流。这个企业是我创立的,30多年了,不代表我就是对的。”这一点李东生有过多次经验,“80后的一个业务主管和你意见不同,结果他是对的,这种事发生过N次。”
“换不了思维就换人”,这话不只一位企业家说过。TCL这几年陆续有人离开,比如2013年淡出TCL的多媒体前任CEO赵忠尧。但也有人回归,TCL多媒体前任中国区总经理韩青2010年离开,2014年回归担任TCL多媒体战略中心董事长,负责O2O业务。更早离开的吴士宏后来也回到多媒体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这些回归的人从外面带来了新鲜的视野和视角,对TCL来说也是一种刺激。
当机体太大时,可能对任何刺激都麻木了,看到了方向,却无法转向,这是最痛苦的。
任何转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转变,可人都有惯性。李东生承认,TCL现有大部分人很难转到新业务上,需要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来做。这个平台可以是内部组织,可以是合资公司,也可以由创投部门直接投资新的项目。
对改变不了的人,李东生也念旧。2014年TCL出台了一项规定,在TCL工作满一定年限,达到一定年龄的员工公司不能主动解雇。“有些员工在公司很多年,适应不了新思维,出去又找不到工作,你还是得给他找个适合的岗位,公司对员工要负责任。”
创新的成本
深圳TCL工业园里有新大楼和旧大楼之分,TCL多媒体CEO郝义说,旧大楼里多媒体、通讯和其它职能部门是按部就班经营,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和研发则放到新大楼里,“没有完全独立,但是从运营机制、人员调配、奖惩机制、激励机制都和过去的事业部不同”。
2014年TCL成立了移动互联网新兴业务中心,布局移动增值业务、云平台、创新应用、电商平台、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到2015年3月,TCL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已累计激活用户820万,与互联网公司比是小菜一碟,但对彩电企业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TCL多媒体创新中心的气氛有点像创业公司,墙面上的涂鸦,地上随处摆放的样品,建在室外的阳光房会议室,完全不是家电企业惯有路数。设计部门开会讨论UI时,一群人站在白板前,为某级菜单要隐藏到只有两个还是三个功能键争论许久,看不出谁是领导。
用户体验部的工作是追访用户,请代表用户测试机器。“过去是产品有问题了用户才找售后,现在我们要主动去找用户,发现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TCL多媒体创新中心助理总经理陈青瑯说。一个例子是,过去平板电视的底座可以旋转,后来这个功能被厂商去掉了,“但我们通过用户追访发现很多人其实还想要可以转的底座,从6800系列起就把这个功能加上了,反响还不错。”
李东生说TCL搞研发的软件工程师已经超过了硬件,但这还远远不够。多媒体创新中心的用户体验部有8个人,人手还是吃紧,这块人才目前奇缺。陈青瑯告诉本刊记者,用户体验部的负责人来自海信,下面的员工流动性很大,“深圳有这么多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的竞争力其实有限。”
互联网的核心是开放与分享,但企业内部总有边界,打开到什么程度才合适?李东生很清楚互联网业务和彩电完全不同,“可能就围绕几个员工展开,他们有Idea,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在集团层面,产业链需要巨大的投资,在股权上不太可能有合伙人。但是在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有很多项目,可以有更多机制。”全球播目前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员工持股达到30%,欢网也有10%员工持股,TCL投这些项目可以不要求控股。
尝试也可能意味着失败,在TCL转型过程中,交的学费并不少。投资的机顶盒项目七V盒子已经被李东生划入了失败名单,做了几年的智慧家庭也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这些新业务李东生不管运营,就管给钱,“每次给钱他们总说这些都有风险,好像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我说没问题,方向讲明白了咱们就投下去。这些是方向,我不会放弃。”
最近一笔烧钱的项目是O2O,从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过了半年还没进入实施阶段,李东生说O2O方案提出四次,被毙了四次,过程这么折腾他居然还很兴奋,“最近一次开会用了3个小时才通过,这次大家感觉商业模式比较清晰,流程设计也清楚了。”李东生说。
多年以前TCL曾经自建专卖店网络“幸福树”,后来没做下去,现在已经有那么多人做电商,可彩电企业没有一家做好,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搞O2O?李东生说这是被电商们逼的,“阿里的店一杆子都开到村里去了”。这对李东生刺激很大,当年TCL起家就是靠发达的渠道深入乡镇市场,上世纪90年代TCL的“王牌”名声多半都是靠渠道打下的。
今非昔比,现在的农村市场早不是当年,对此李东生也很清楚。“线上线下系统怎么结合?现在我们线下店还不够多,怎么让传统代理商有动力转型到O2O这条路上来?线上电商那么多,你的系统有什么特色,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现在再做O2O,拼的不仅是地推和物流,而是背后的大数据系统支持,李东生估计这套系统至少要三年才能建起来,投资上亿元,“至少先烧两年钱”。
家电企业自建大数据系统,目前还没有成功先例,即使是海尔日日顺离真正的大数据也还有距离。在中怡康总经理贾东升看来,O2O的核心是数据运营,但没有哪家家电厂商有这个能力,“有数据,没分析,都是口头上的大数据”。
现在回头看,吴士宏当年在TCL做的HID电视其实就是后来的互联网电视,TCL的幸福树专卖店最高峰时在全国已经有了2000多家店,如果能一直走下去,也许就没日日顺什么事了。
是意志不够坚决,还是时机不成熟?“很多事情我们意识得比较早,但是环境不匹配,尝试没有能够达到效果。”李东生说。很多事情,第一个做的往往成了先烈而不是先驱,比如当年的吴士宏。最近一次会议上吴士宏对李东生说,现在的O2O概念和十多年前做的事情很像,但是李东生认为整个结构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上下游产业链比那时进步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