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机器人研究者表示,一个成熟的机器人应该有能力学习人类的意识,而人类形成自我意识的三个重要方面——认识自己的身体处在什么状况、记得过去与想象未来、知道周围其他机器人的存在。虽然当前的机器人能够识别听清楚语言,甚至自己能够说话,这和真正理解语言的意思比较远,要参照现实环境中的意义来理解,是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战。
机器人已逐渐电脑化,不过显然人们可不喜欢冷冰冰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品,比如已经出现的自动电话接听服务、自动购物建议、个性化广告、为用户量身制定健身方案等等。
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是在服务型机器人方面,还都是新人。一些专业人士或服务资源较为有限,而通过机器人技术,我们有望使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大众化。届时在机器人技术的助力下,无论何时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专家的服务。服务机器人能够帮助各行业的人员提升工作的质量、效率、密度以及安全性。
先进的技术和人性化、个性化设计,让你很难把这些机器人看成冷冰冰的工业产品,而更容易把它们当成活生生、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但不会真正取代人,而是改善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之处。我们希望家里多个机器人帮手,帮忙在厨房做做杂活、移动桌子、折叠衣服或者充当真空吸尘器。
在生活中保持一定水平的互动,有时候亲友不在身边时,或许可以和机器人助手说说话。众所周知,宠物能够显着改善某些人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机器人也能如此。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早前公开表示,机器人要做到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决策问题,非常不易,目前的机器人尚未达到该水平。但同时,罗军也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将在10年左右出现。也就是说,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更多智能机器人“上岗”将不再遥远。
智能社会你无法拒绝
21世纪初第一波陪护机器人问世了,如AIBO、Pleo和Paro这些可爱的宠物机器人。但人们对它们的新鲜感逐渐淡去,过去10年,消费类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无人机和真空吸尘器所占领。
机器人的第二次浪潮已经开始涌动,背后的驱动力则是智能手机技术以及更复杂的用户界面的发展和普及。影响机器人社交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正确理解人们的话、作出恰当回应,以及猜测语境或人们的情绪。
由于云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与机器人展开日常互动和交谈的可能性在提升。这些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将扮演车辆、房子或者朋友的角色。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机器人井喷时代即将到来。
目前,除谷歌之外,IBM、微软、脸书、雅虎、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投入巨资,抢占智能机器人的战略制高点。而国内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亦加速布局智能机器人,以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Gartner咨询公司今年8月发布的《2015年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显示,智能机器人(Smart Robots)尚处于技术上升期,但预计将在5-10年内迎来稳定应用期。这也就意味着,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成熟度的增加,5-10年后,智能机器人或将步入实质生产高峰。
日前,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尚勇向媒体表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更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纵观当今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及主要国家的战略走向,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已成为必争领域和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美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欧盟“火花”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日本机器人白皮书等,均折射出各国在新的竞争赛场中抢夺游戏规则主导权和塑造新优势的决心。
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正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虽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市场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但国产机器人研发制造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外资企业在中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占据我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在发达国家推动新工业革命、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欧美发达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动制造业升级是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重要途径。
在这场工业4.0的全球竞赛中,中国亦不断加码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