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技术和资本频繁进入。2016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机器人产业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统计,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以入驻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的20多家企业为例,其业务也已涵盖医疗、服务、消防救援运输、无人机等各大领域。
面对这样的市场动态,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新企业进入对行业来讲是件好事,这就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而且企业增多,行业变大,蛋糕就变大了,新松从中得到的也变多了”。
③窗口期的机遇
这些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空间布局上也有一些变化。以上海为代表的外企巨头集聚的长三角之外,珠三角正成长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另一个极具活力的中心。
这一点,与许多创业者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判断不谋而合。世纪之交,中国曾经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把许多行业引入中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不仅意味着体量庞大,同样意味着产业丰富。而珠三角,则是制造业在中国的代名词。
当各个行业都响应自动化的需求,向机器人时代靠拢的时候,珠三角则成为创业者难得的舞台。“从创业公司的角度来说,珠三角比长三角更好。因为目前机器人里的主要企业都在长三角,他们都把总部设在了上海。而珠三角是制造业的基地、世界工厂,这里没有非常好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和诸多落户珠三角的创业公司一样,他们不去长三角与资金雄厚的外国机器人厂家竞争,也不将眼光局限于机器人发展相当成熟的汽车行业,而是将3C领域(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视为自己的“蓝海”。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虽然看起来公司都不大,但有业内人士估计,其对机器人的用工量和需求是汽车行业的5到10倍。
“国产机器人的优势是针对中国工厂做定制服务”,而且,我们可以用贴近营销的优势,应用灵活多变的特点,快速找到商业模式和利润点,有创业者这样表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资料显示,今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开始迅速增长,清洁机器人以每年倍增的速度在普及,家庭娱乐用无人机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欢迎,两轮平衡车性价比明显提高并逐渐被国内用户所接受,骨科机器人、胶囊机器人等代表性产品也已经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医院开展常规临床应用。
王鸿飞所在的公司就是以生产导购、客服、前台等服务型机器人为主,他们已经接受蒙牛、伊利及一些金融企业的生产订单,其机器人产品早已能在市场上见到。谈到搬迁至创新园后的变化,张鸿飞笑言,“这里风水好。”
北人集团副总裁郭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创新园做的事情就是“我们搭台,别人唱戏”,期望最后形成以国有资本为支撑,民营资本注入为发展方向,真正促进中国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敬请关注微信号:dzbyqzx)